搜本站免费文章
 
图文展示

教学设计范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融合教学课例


普通学生

特殊学生

(轻度智力残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同学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探讨,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语。

3.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2.正确朗读课文,鼓励同学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探讨,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语。

教学整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体会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多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有这样一位小提琴手对小提琴有着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一次次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他的成功源自一位老人的影响,因此每当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他总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清晨,走进那唯一的听众。

2.出示课题,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文中重点语段通过朗读回顾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谁能告诉大家唯一的听众指谁?

3.谁是谁唯一的听众?

4.唯一的听众为“我”做了什么事?

三、研读语段,品词悟情。

1.过渡:是啊,年轻人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源自这位老人的影响。这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在清晨寂静的树林中,她总是静静地坐在木椅上,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用鼓励的语言激励着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2-8自然段,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画下来。

2.研读老人诗般的语言,揣摩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并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虽然这难听的声音破坏了林中的和谐,破坏了你正独享的幽静,但看到年轻人对练琴失去信心沮丧地准备溜走时,你觉得年轻人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句子二:年轻人明明拉得不好,老人却夸他;老人明明耳聪目明,却谎称自己耳聋。如果你就是老人,为什么这

么说?

句子三:老人主动作听众,也巧妙地督促我坚持不懈的练琴,你认为老人的这句话中强调的是什么?从“每天早晨”你体会到什么?多么真诚悄无声息的帮助,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许那是一个——的早晨?想象情景,训练表达。

句子四:是啊,鼓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如果你是老人,你从“我”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音乐,更重要的是“我”的成长历程。

3.过渡:老人如诗的语言令人感动,老人平静的目光同样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课文2-8段,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用     画出来,想想从老人心灵的窗户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4.老人的目光是平静的,她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展开想象。

5.同学们,我们抓住了老人的语言和神态,揣摩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也应该细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

6.面对老人的关爱和鼓励,“我”的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文中的词语说一说。

7.此时此刻,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面对鲜花与掌声,我总会想起那清晨里唯一的听众?

因为她给予了我……因此她就是我心中唯一的——听众,特殊的——听众,永远的——听众。

8.直到有一天我从妹妹口中得知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竟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无限感激与敬佩。请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一)每当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我总会想起那自称耳聋的老人,想起那清晨里唯一的听众。回忆起与老人相伴的点点滴滴,你一定有太多的话倾诉,让它流淌于你的笔尖吧。

小练笔,展示学生作品。

(二)总结: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善意的谎言,一次心与心的交流都可能挽救一个灵魂,改写一段人生。在人生的舞台上,但愿你也能拥有这样一位唯一的听众,也能成为他人心中唯一的听众。

(三)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齐读这首小诗,把这份关爱、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读课题

跟着朗读,听同学们说。

学生读2-8自然段,画出老人语言的句子。

跟着朗读句子

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用       线画出来。

听同学们说

老师给词语,学生读

跟着说

跟着大家读课文最后一段。

指导学生写作

齐读小诗

练习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的语句。

2.找出描写“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词语反复读一读。

1.有感情地读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的语句。

2.读词语。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老人     关爱     鼓励     

     感激     敬佩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体会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课文很长,能挖掘的东西也很多,要想在个课时完成这么大容量的教学,必须长文短教。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侧重以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神态分别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体会出 “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在教学中紧扣住描写老妇人神态平静的个句子,让学生在品读这几个句子的同时体会平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体会老妇人的心理变化,其实这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老妇人的语言、动作去体会这种平静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在体会三次平静时,插入角色体验,让孩子们走进老妇人的内心,去体会老妇人平静外表下的不平静,去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升华情感。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补白训练:当我获得成功后,我忘不了老人的什么。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为了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了文章。

这节课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体会到“我”对老人的敬佩与感激。同时学习了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来揣摩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抓住了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大胆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凸显了阅读课上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了读写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享 :
 
我要升级会员
 
图文展示
 
文章推荐